第655节
??第670章 最终还是练兵 ??俞大猷在草原练兵,之前由于枪械不足,所以主力的骑兵都是使用手榴弹,精锐是一支掷弹骑兵。 ??熊况之前也是带的骑兵,他和俞大猷会师后,见到了俞大猷训练的掷弹骑兵部队。 ??在观摩了几次之后,熊况对俞大猷内心只剩下深深的佩服。 ??果然是精锐啊! ??俞大猷骑在马上,随着他一声令下,这群掷弹骑兵齐刷刷的冲出去,随着领头骑兵的冲锋防线迅速前进。 ??这支部队非常的精锐,随着俞大猷的鼓声和旗语,在领头骑兵的带领下迅速完成了冲锋、拦截、包围等各种战术冲锋动作,这都让在一旁观看的熊况非常惊叹。 ??熊况带领的也是骑兵,不过他的骑兵更类似于通过马冲锋,然后下马作战的骑马步兵。 ??在熊况的起兵战术中,他的起兵是用来扰乱火枪方阵的侧翼和背部,冲破敌人阵型的突击机动兵种,并不是以骑术作战,而是利用了骑兵的机动性。 ??但是草原上的情况不同。 ??草原上,对方也都是骑兵,所以完全照本宣科的使用步兵,那是很难和草原上的骑兵对抗的。 ??而在俞大猷刚刚组建骑兵的时候,火枪还是很笨重的兵器,无法在马背上使用。 ??所以俞大猷使用了手榴弹作为主要作战的工具,取得了不错的成效。 ??不过在无烟火焰的后装式步枪开始使用后,俞大猷意识到了火枪的变化。 ??当连续射击成为可能性之后,在马背上射击也成为了可能。 ??俞大猷在得到了兰州运过来的火枪之后,开始尝试给掷弹骑兵装备火枪。 ??不过俞大猷很快发现,东南的长筒火枪并不太适合在马背上作战。 ??长筒火枪可以稳定子弹的前进方向,获得更好的准头和精度,但是在马背上射击,本身就无法保证精度。 ??但是在马背上使用长筒火枪,反而是一种累赘。 ??在这种情况下,俞大猷因地制宜,将长筒火枪的枪筒锯断,使用更短的火枪来进行射击。 ??而这样做牺牲了火枪的精度,俞大猷就命令士兵在更近距离再使用火枪射击。 ??这样再次增加了骑兵使用火枪的难度。 ??看到如此精锐的骑兵,熊况不由的感慨:“大都督曾经说过,俞将军和戚将军练兵第一,我本来以为大都督只是尊重两位前辈,现在看来果然如此。” ??俞大猷微笑着说道:“前段日子我和戚兄写信,也讨论过如今东南军中的问题。” ??熊况立刻恭敬的问道:“请赐教。” ??俞大猷说道:“如今追随大都督起兵的这一代人,都是在新武器和新战法下成长的一批人,可以说是生长在剧烈的变革时代。” ??“变革是好事,如果不是火枪的普及,我们又怎么能这么轻易打赢抗倭战争呢?现在能够追着草原上的人跑,这放在以前也是不可想象的事情。” ??熊况点点头,他表示赞同,如今东南的战争优势,本质上靠的是层出不穷的军事发明,以及大都督苏泽创造的一系列先进的军事理论。 ??这也让整个东南上下都染上了一种骄纵之气,在对付安南和西南夷叛乱的时候,这种情绪达到了顶点,似乎这些敌人都是手持冷兵器的猴子,根本不足为虑。 ??但是俞大猷却说道:“可我读过史书,武器装备的扩散,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慢,武器装备优势的壁垒,也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坚固。” ??俞大猷说道: ??“火枪火炮,西方本来就能造,技术上也许有门槛,但是仿制的难度很高吗?” ??“汉武帝用铁骑打败了匈奴,但是匈奴很快也开始自己打造铁骑,和汉朝缠斗都两败俱伤。” ??“我们现在使用的火枪,难道能够一直保持优势下去吗?” ??熊况沉默了,明白俞大猷的意思,战争技术是在战争所有因素中,最容易提升的一件东西。 ??就像是大明的火枪提升速度虽然赶不上东南,但是也能用了,这也是为什么苏泽要在这一次最后决战中才使用无烟火药,也是想要这一次技术代差彻底击垮明廷。 ??但是这一次是技术代差,下一次呢? ??熊况并不如他的同僚那么乐观。 ??这个世界太大了。 ??这个世界太大了,熊况读过一些海外的书,也曾经和外国商人交谈过。 ??整个世界太大了,大到不同国家的人拥有完全不同的语言文字,信仰、国家体制、历史文化都完全不同。 ??安南和朝鲜,这两個中原文明的边陲,好歹还是同宗同源,能够融入中原的体系。 ??南洋本来就有很多中原移民。 ??但是更远的地方呢? ??高棉的历史和中原差不多悠久,天竺也是很早就出现在中原史料上的国家。 ??还有中亚那些国家,乃至于更遥远的欧陆诸国。 ??别人也会发展,整个世界不可能永远停滞不前。 ??熊况就知道,西班牙人已经在研究东南的火炮,奥斯曼商人也已经偷偷开始走私东南的火枪了。 ??技术上的优势可以永远存在,但是像攻打安南这样拥有技术代差的战役,以后会越来越少。 ??俞大猷说道:“如今草原上已经有火器了,这种趋势是无法避免的。” ??“所以打仗还是回到最古老的问题上,练兵。” ??俞大猷说道:“无论是什么样的武器,都是需要人来操纵的,这一点我相信技术无论怎么变,都是不会发生变化的。” ??“想要打仗,最后还是要落在练兵上!” ??俞大猷这番话,让熊况有了醍醐灌顶的感觉。 ??这些时间,他一边总结自己练兵的经验,却总觉得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疑惑。 ??今天和俞大猷交流了一下,熊况才觉得醍醐灌顶,那些困扰他的问题终于有了解开的曙光。 ??打仗这件事还要落实在练兵上的,技术和军事理论的进步,也最后要靠人来执行。 ??他恭敬的说道:“请问俞将军,何以练兵?” ??俞大猷微笑着说道:“其实历朝历代的兵书中说的很清楚了,就是——‘选锋’二字。” ??. ??第671章 定草原 ??俞大猷说道:“我看话本上曾经说,三军易得,一将难求,我看这说法对也不对。” ??“要我说,那就是三军不易得,一将也难求。” ??“这天下之难事,就在于练兵。” ??“打仗最后还是要让人来打的,熊旅长,你久在军阵中,应该知道打仗是个什么样的情况。” ??“要你说,能支撑士兵们在前线战斗的,是什么?” ??熊况毫不犹豫的说道:“学生以为是纪律。” ??熊况已经被俞大猷折服,用弟子的礼仪来对待俞大猷。 ??俞大猷说道:“纪律是很重要,从秦汉以来军中就有督战的军法官,凡是作战后退的都被会军法官斩杀,但是用严酷的惩罚来督促军队只能维持军队的纪律性,却无法驱使士兵出动冲锋。” ??熊况想了想也点头认同,他又问道:“是大都督所说的教育吗?让士兵们明白为什么而战,让士兵们懂得为国为民而战?” ??俞大猷摇头说道:“这一套家国认同,对于军官自然有用,但是很多普通士兵字都不认识几个,根本没有什么家国天下的认同感,你要让所有士兵都能有这种想法,何其难也。” ??“请赐教。” ??俞大猷说道:“一丝血勇罢了。” ??俞大猷指着手下冲刺的骑兵说道:“士兵们在战场上作战,支撑他们就是一丝血勇罢了,这一份血勇让他们能够在战场上拼死冲锋,能够让他们死战不退。” ??“但是血勇这个东西,是会消退的。” ??“如果你在的队伍中,次次只有你一人冲锋,剩余的九人都在后方观望,那你能冲几次呢?下一次你还会继续冲锋吗?” ??熊况想到自己军中已经出现了这种问题,他摇头说道:“若是次次就一个人冲锋,那几次之后就不会冲了。” ??“是啊,次次都是一個人冲锋,这个人如果不战死,那几次之后他也不会冲锋了,而且我东南计算战功的时候,多是以参谋处对整体作战进行总结,很少会嘉奖到某一个具体的士兵,也就是说大部分的时候,带头冲锋的士兵和躲在后面的士兵,是不会有太多的军功差距的。” ??熊况连连点头,大都督苏泽取消了很多旧军队陋习,比如让前线军官勘定军功的权力,被转移到战后复盘的参谋手上,这一方面确实减少了前线基层指挥官拉帮结派,争抢军功的情况。 ??但俞大猷所说的“大锅饭”现象也在发生。 ??俞大猷说道:“所以要选锋,所谓的选锋,就是将精锐士兵选出来组成先锋营,这个先锋营中的士兵,都是有血勇敢打敢杀的勇士,当所有人都是勇士的时候,大家就会你追我赶的冲锋。” ??熊况看过去,只看到在训练的队伍中,有一支装备和战马都明显更好的骑兵队伍从大部队中冲了出来,然后迅速的冲过一条小河,和后面的大部队拉开了差距。 ??俞大猷说道:“选锋就是要选兵尖子,而选出来的兵尖子一定要给予荣耀和特殊待遇,让这个团队成为整个军队都向往尊敬的队伍,这样才能选出更多的兵尖子。” ??“以我这些年打仗的经验,其实真正的战场上决定胜负的时刻,往往就是那么一瞬间,一场战争中大部分的时候都是在准备那个时刻,或者战胜之后的追击和战败后的逃跑中。” ??“而别看什么规模的战争,最后决定战局的往往也只是很小的一批人打的很局部的一场战争。” ??“一支万人的军队,只需要千人甚至几百人的兵尖子打开局面,就能决定最后的战局。” ??“十万人层次的战争,最后决定战局的也可能只是一场千人规模的对决。” ??“不能将兵尖子留在普通部队中,那会消磨他们的锐气,让整个军队都失去活力。” ??“这就是练兵之要义了。” ??熊况越听越是佩服,他摸索了这么久,确实不如俞大猷看的透彻。 ??不过他也同意俞大猷的理论,因为这句话苏泽也说过,在战争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“垃圾时间”,决定一场战局的往往就是最关键的几场战斗,接下来就是“兵败如山倒”或者“乘胜追击”了。 ??熊况想到当年苏泽亲自练兵的时候,也是非常强调精锐概念的,使用最精锐的士兵打开局面,看来这果然是练兵最精要的地方了。 ??俞大猷看着自己亲手练出来的骑兵,扬起马鞭说道: ??“接下来就是如何使用这些兵尖子了,我带伱好好看看,出发!” ??年四月,正处于接羔期的草原上,一支汉胡杂间的骑兵从五原城骑兵,号称三万人,直接向着土默特部的王庭板升城而来。 ??刚刚答应了大明要求,准备支援明廷的土默特可汗黄台吉大惊失色,连忙召集草原联军阻挡。 ??可如今是草原上的接羔期,也就是羊羔出生的时期,这个时候草原上各部落都要人手来接生羔羊,类似于农耕民族的秋收。 ??lt;div style=quot;text-align:center;quot;gt; ??lt;scriptgt;read_xia();lt;/scriptgt;